媒体交院

思政课堂|山东交通学院基础教学部:打造“海味”思政课

发布时间:[2025-11-06] 点击次数: 字体:[ ]

山东交通学院基础教学部基于地缘优势、学校特色和学生涉海专业实际,开设《海上交通与大国崛起》思政限选课,以世界海权五百年风云变幻为“经线”,以“科技海洋、人文海洋、社会海洋”等模块为“纬线”,凸显中国海洋强国的使命征程和当代航运学子专业报国责任担当。

理论和实践融通,“海味”理论筑思政之基

课程内容以海洋霸权历史演进过程为“经线”,首先回答海权是什么,海权为何如此重要这一基本理论问题。上溯古罗马时期海洋为“共有物”思想,下至1890年马汉《海权对历史的影响》,提出以主力舰队、海外基地与商舶队三位一体控制海洋理论,清晰展示“内海”概念演变的时间线。同时以图片形式串联世界海权五百年中荷兰、英国、美国等大国崛起的关键历史节点,直观呈现大国崛起过程中海上霸权确立的演进脉络。通过史料分析与地图对照,引导学生理解海权争夺背后的政治意图与经济动因,深化对当代海洋权益维护的战略认知,培养学生用大历史观解读当前海洋战略的能力。另外,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设置来引发学生思考,通过对话互动,点燃学生问题意识,引导学生用历史分析法,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海权国家兴衰原因。

历史和现实贯通,“海味”知识增思政之趣

课程“丝路帆影”专题,落脚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,简述中华海权的历史渊源。从秦汉的舟师到宋元造船业遥遥领先,从郑和下西洋打开东方通向世界的“海上丝绸之路”,到近代英国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,直至甲午海战中国海权意识的逐渐觉醒。课程对比“古代海上丝绸之路”完整场景的构建与当代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中国倡议,体现从“中心-边缘”到“共赢合作”的范式转换。以史为鉴的问题意识贯穿始终,如通过1877年英国占领苏伊士,蒸汽船淘汰骆驼,丝路正式断流,长安衰落,伊斯坦布尔、伦敦、纽约接力成为新世界枢纽,启发学生思考:当时的技术-制度-航道的三重替代,给今日中国“一带一路”什么警示。

科技和人文汇通,“海味”文化铸思政之魂

课程“文明潮汐”和“智链深蓝”专题,追溯中国先民面向海洋的神话叙事与文化想像,从先秦入海求仙神话钩沉深埋于中国人文基因的海洋元素,到近代东亚海域妈祖神话串联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。以及世界各族人民凝望海洋的生命体验和文学表达,从郑和下西洋的文学叙事到《海底两万里》人类探索海洋的炽热梦想,通过人文海洋的叙事,描绘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底色。同时,结合智能船舶稳定性设计、北斗导航等科技突破,引导学生认识海洋科技的影响力。落脚到大国航路,剖析关键航道控制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,通过马六甲、苏伊士运河争夺史,激发学生海洋安全意识,强化海洋强国战略下的使命担当。

思政和专业畅通,“海味”载体聚思政之力

课程运用理论和实践的双轮驱动,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。校区有“红色虚拟展馆”育人载体,便于学生沉浸式体验海洋科学知识并聆听海洋报国故事。校区与刘公岛教学区、胶东党性教育基地等14处共建思政实践基地,徐福东渡和八仙过海的海洋叙事,甲午海战沉船的实地参观都有效延伸本课程教学“半径”。本课程和校区开设《海洋文化双语》等课程,形成思政和专业深度链接的课程集群。在师资队伍上,突破院系边界,组建由思政教师、专业教师、行业专家、优秀毕业生代表组成的“红蓝育人联盟”,为课程提供智力支持和育人内容供给。在组织形式方面,本课程推动思政课程、课程思政、学团工作等同频共振,促进第一课堂知识传授与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深度链接,构建理论和实际融通、线上和线下贯通、现实和虚拟贯通的海上交通报国“大思政”育人生态。

报道链接:https://article.xuexi.cn/articles/index.html?art_id=1342900228901534675&t=1762388249769&showmenu=false&cdn=https%3A%2F%2Fregion-shandong-resource&study_style_id=feeds_opaque&source=share&share_to=wx_single&item_id=1342900228901534675&ref_read_id=3dfa1a63-5eeb-41d6-a235-3c4311710b6b_1762390249252

编辑:严博文  /  审核:董文祥

长清校区: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海棠路5001号

无影山校区:济南市天桥区交校路5号

威海校区:山东省威海市双岛湾科技城和兴路1508号

电话:0531-80683555

电话:0531-58251302

电话:0631-3998899

邮编:250357

邮编:250023

邮编:264209

版权所有 © 山东交通学院 鲁ICP备0500193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