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媒体看交院 > 正文 >
光明日报:山东交通学院:打造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
发布时间:[2025-05-30]     点击次数:      字体大小[ ]

山东交通学院以中俄合作办学为突破口,积极服务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山东省教育国际化战略,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共建山东省首家中俄合作办学机构——顿河学院,打造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。

以体制机制为支撑点 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

党建引领推动高标准改革创新。学校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重视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,批准设立顿河学院党委,下设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,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、党的组织同步设置、党的工作同步开展。建立党建引领下中俄双方“学校—学院—教研室”三级管理架构,实现中俄双方办学模式、教学方式、课程资源的有机衔接。

“以我为主、互利共赢”搭建治理框架。合作双方成立中外合作办学联合管理委员会,负责顶层设计、战略规划与资源统筹,建立“目标共商、资源共用、责任共担、成果共享”协同机制,先后制定32项管理制度,实现决策共商、标准共建、质量共控。

多维度横向联通完善工作体系。学校形成“需求对接—联合论证—监督互评—双向优化”的育人闭环,涵盖招生、合作培养、学位授予全过程;同时创建中外双语管理信息平台,集成教学、管理、服务等平台系统,通过数据实时共享,确保办学运行规范化与高效化。

以教学体系为着力点 切实提升国际化办学质量

建设高水平课程集群推进课程改革。学校坚持课程讲授和专业实践相结合,打造“专业+外语+能力”融合课程体系,采用核心内容汉化、中外双师课堂等教学形式,形成跨校、跨学科的“新工科”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。中外联合开发“交通流量理论”等专业课程38门,引进外方“跨境工程管理”等42门,其中完成双语本土化改造36门。

促进高质量知行融合推进教学改革。学校创建“全球聘教、人才共育、课程共建、资源共享”的集优化教学组织模式,共建“基础通识+专业核心+实践创新”三阶递进式中外融合课程体系,开发双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,创新性实施课程认证互认机制。

双向反馈构建教学质量监督体系。学校设立教学评估中心,中外合作学院建立四级教学监督体系,共同负责制度保障、过程监控、教学评估以及跟踪整改工作。实行中外“双导师制”,先后引进6名外方院士,开展中外联合教科研活动,实现“双督导、双认证”。

以产业需求为切入点 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

深化“政—校—企—研”协同机制。学校集成交通运输、土木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、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招生方向,构建“战略对接、资源共享、产教融合”国际化育人生态,设立常态化跨国工程实践项目,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深度融合。

深化学科链与产业链联动发展机制。中外合作学院以学校“交通”学科方向或重点科研方向为基础,形成“科研平台牵引+企业项目领引+学科竞赛导引”合作模式,依托6个省级科研平台,开展重点引智项目11项。学生获“挑战杯”等国家级竞赛奖36项、省级154项。

深化人才链与产业链联动发展机制。学校强化作为“上合组织”区域国别研究智库牵头单位责任担当,提高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,与中交建、齐鲁号欧亚班列等200余家企业合作,学生赴外专业认知实习年均200余人次,输送3000余名毕业生参与“一带一路”重点项目建设。

以双向融通为突破口 促进中外人文文化交流

建立常态化师生互访机制。中外合作学院通过“公派留学+高端访团+文化传播”等形式,推动450名中国学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,98人获外方教科部公费硕士项目支持;举办的“汉语桥”项目累计为500名外方学生提供汉语培训,接收近200名外方留学生,年均开展20余场中俄文化交流活动。

建立常态化文化交流机制。中外学生共同编班,共同参与“尼山论坛”“儒家诵读”等活动,参加俄罗斯“中俄建交75周年”各类文化传播交流活动2000余人次,获省“儒家经典传诵人”优秀演绎奖26人次,有效提升了中国文化传播力。

建立常态化协作服务机制。学校牵头成立“山东省中俄合作办学与俄语教学协作联盟”,覆盖全省157所学校,惠及师生5000人次;创立“泉心义”国际志愿服务队,编译文化旅游手册及宣传册22本,积极服务外事活动。

报道链接:https://epaper.gmw.cn/gmrb/html/2025-05/30/nw.D110000gmrb_20250530_6-09.htm

编辑:严博文  /  审核:宁兴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