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媒体看交院 > 正文 >
《济南时报》:高校专利落地难九成左右在沉睡
    来源:      发布时间:[2014-06-10]     点击次数:      字体大小[ ]

新闻链接:http://e.e23.cn/content/2014-06-10/2014061000002.html

根据通报,2013年度济南发明专利申请量首破万件,授权量位居全省榜首。其中,高校发明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第二,仅次于企业。眼下,驻济高校里,专利申请依然热度不减,有的老师手头已攥着几十件甚至上百件专利。然而,记者调查发现,多数专利还只是躺在一纸证书上,专利转化率甚至不足一成。

  手里攥着七八十项专利 想转化却遇难

  “想把专利转化成现实太难了!”从教近30年,山东交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教授戴汝泉,手里攒了80多项专利,其中发明专利就有30多项,实用新型专利更是有50多项,不过,问及专利转化的情况时,他却叹了口气,沉默了好一会。“说实话,有些专利实用性不大,但有一些很不错。”戴汝泉说,他的专利一般是在平时做研究的时候偶尔想到的或发现的,有的只是停留在想法或概念阶段,“我们去找企业转化时,发现要么我们的专利与企业需求不对接,要么企业不想承担风险,对新专利转化有顾虑。”

  谈到专利转化瓶颈,戴汝泉的搭档,山东交通学院车辆工程系副主任张竹林深有同感,他拥有近50项专利,但目前实现转化的很少,更多的是碰壁的经历。他告诉记者,他拥有一项刹车相关的技术专利,如果转化成现实,既可以改进汽车刹车滞后性问题,还能实现节能,而当他拿着这个专利去找企业的时候,却屡屡吃闭门羹,“我之前把这个思路跟有的企业说了,但就没有下文了。”而这样的遭遇,张竹林经过了好几次,有一年他参加一个车展,在现场他惊讶地发现,一家日资企业用的一项技术正是他很久以前申请的一项专利,而且从技术上来说,他的更为先进,但就因转化不及时,被外人抢了先机,至今让他懊悔不已。

  “现在出现了一个怪现象,企业需要技术,高校有资源,但科技转化还是不乐观。”戴汝泉告诉记者,他了解到,现在很多老师的专利都在“睡觉”,除了评职称可以加分外,几乎变成了废纸一张。

  老师想坐拥专利 还得掏钱来养

  高校老师是专利的高产者,但他们不光苦于专利转化困难,还有其他烦恼,其中一项就是如何进行专利保护。据悉,专利被授权后,专利拥有者每年都需要缴纳一定的专利维护费用,而且逐年增加,如果某项专利没有成功转化,在有效期内如果不交钱维护,专利就会被取消,但对于拥有几十项甚至上百项专利的老师来说,这部分费用是一项不小的开支。

  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例,专利申请下来后,1-3年维护费用为600元/年,一旦过了3年,维护费就开始提高,4-5年维护费为900元/年,6-8年维护费为1200元/年,9-10年维护费为2000元/年。“我们有那么多专利,不可能每一个都去花钱维护,一般3年或5年就放弃了。”张竹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他现在有实用新型专利32个,如果都要维护,按最低标准交钱,就得近2万元,再加上发明专利,一年5万打不住。张竹林告诉记者,他就吃过专利“弃养”的亏,有一次一家企业在网上搜到了他的专利,并找到他本人,在即将签订合同的时候,对方发现他的专利因为没交维护费过期了,所以临时取消了签合同。

“有的企业不愿花大价钱买专利的一个原因还在于,他们买了之后很快就被模仿,他们宁可等到专利人在放弃专利后坐收渔翁之利。”齐鲁工业大学一位高校老师无奈地说,社会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还有待加强,现在一个产品问世后往往很快被“山寨”,这无形中让企业在购买专利时产生顾虑,所以很多企业都要求发明人先提供样品,而不是思路,这对于老师来说,难度很大。

  高校占着科技创新高地 成果转化率仅1成

  “高校科技转化情况不是很乐观,前几年保持在5%左右,估计现在更低了。”山东师范大学科技处副处长谢德仁介绍,山师每年都会专利申请,2012年与2013年的专利申请量都在70以上,但实现转化的微乎其微,“高校老师所做的主要是一些前瞻性研究,以学术型成果为主,往往与企业的需求不能很好得吻合。”

  尽管如此,人们对专利申请的热情不减。以济南市为例,2013年,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首破万件大关,为11328件,同比增长31.67%;按职务类型分,企业专利申请量最多,为9139件,占68.83%,其次便是大专院校,其专利申请量为2458件,占20.41%。从专利授权情况看,大专院校的发明授权量也排第二名,去年共有1622件发明获得授权。从科技获奖情况看,高校依然是高地。例如,在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,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6项,占总数的66.7%。

  据统计,我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达1万项左右,其中30%左右的项目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产业化前景,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10%~15%,大量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。据悉,此前山东为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曾出台十六条优惠政策,其中有允许在鲁高校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外,可兼职科技创业,收入归个人所有。“现在各高校有不同的态度,对于老师兼职也模棱两可,多数高校对此不支持也不反对,让老师心里很没谱。”一位驻济高校老师说。

编辑: